第一日,万物生…
阿来:这样的一种书写方式,在我看来,也是把一个对诗歌有着近似理解的人们聚集起来,表面上是一种才情的比拼,实质上,是一个如切如磋的美好过程,古风流韵,以现代方式复活,活过来,又是一首首自由不羁的当代诗,我看这样的方式可以继续下去。 【阿来,四川省作协主席,中国作协全委】
商震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虽然命题之作像命题作文一样,有着很多条条框框和局限之处,无法更好地表达诗人的艺术主张,但是,三人同时创作一个同题诗,我想,其意并不在于在诗意上一争高下,而在于一种引领与繁荣——正如宝石,自有它不同的折射光面;不同的美酒,自有不它同的回甘。那些透明的火焰,它燃烧,它照亮,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与酒更美的结合、更好的创造;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和人生更辉煌、更精彩的可能。 【商震,《诗刊》常务副主编】
友情供稿:涂拥 来源:酒城新报
第一日
梁平>
第一日
第一日,
与最后的夜晚有个了断。
又一个三百六十五,
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。
后花园那株银杏树上,
吊死了一只麻雀,
落不下来。
已经麻木的银杏叶,
习惯了视而不见。
天上没有云走,
地面不见雨滴,
雾霾里的阳光生了锈,
萎靡了那双眼睛。
“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”
那年的徐志摩年轻,
而我已老了,
所以,由它去吧。
我的探戈还在,
滑动深入浅出的舞步,
在新年第一个凌晨,
第一秒。
梁平,中国作协全委、四川省作协副主席、成都市文联主席、《草堂》诗刊主编。著有诗集、诗评集、长篇小说10余部。
刘清泉>
第一日
是抽刀断水,不是拉扯风箱
我说的不是时间,而是一朵蒲公英
从小棉袄,到蝴蝶结
从外婆的薄荷糖,到哥哥的贺年卡
是粉红色的脚踏车,不是玫瑰城堡
是二度创作,不是简单复述
天空伸出一条线,这头系着灰麻雀
那头就要插上孔雀羽翎
哎,别说那些不值一提的旧事吧
别一下子放下踮起的脚尖。从仰望
到附身,我要说的不是过程
而是你们早已烂熟于胸的初心,是
还没有开始的第一日
刘清泉,诗人,70后,四川人。出版诗集多部。
杨见>
第一日
我用爱拥抱过无数回第一日
道路上日的味道四通八达
我七星瓢虫一样爬行于中央
山岗上,大树旁日掉在那里
像古玩釉里红碎不成形
我带着日到过祖先的房顶
静寂屋梁上我轻弹古老旋律
和声与和弦同在,恍若天外来客
我把日藏匿在江河下
贯通源起和远方
在回水里、在鱼群之上轻浮
日在四驱上起伏,晃荡着居无定所
那是即兴的摇摇欲坠
是一群灵蛇,是疯狂的吐信
是幽闭,是荒僻串成的珠链缠绕
是信手投掷在草丛和树枝上的套
是一次次深渊里的浊
是死而复生的快乐游戏里的激动和泪珠
被牢牢困在套中,被抛弃,被示众
被冷落,被无人问津
可我的生活依旧被第一日充填
我是不倒翁,日沉淀于我的基座
岁月对我摇摇晃晃,我对岁月置若罔闻
胸怀第一日,面向未来
沧海桑田里停不住的花开
杨见,苗族,70后,专栏作家,出版诗集多部。
周航 →
从《第一日》开始
是盘古开天辟地?是《创世记》中“神看光是好的,就把光暗分开了”?是新年的第一天?或者一生中某个重要阶段的开端?追寻答案是无关紧要的。的确,在梁平的《第一日》中,含蓄和内敛永远与精确无关。“第一日”成为回到生命本体、回到自我、回到一切美好和原初的象征性符号。诗里,有对卑微、内省、萎靡等世间万象的烛照,然而外表似老的诗人,其内心却蓄满“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”的浪漫和炽热。诗人急切地想在新年到来的“第一秒”,滑出他的舞步。真正的“第一日”,是永远充满生之渴望、死之热烈的源泉。
刘清泉的“第一日”说的是时间,更是时间之上的心灵漂泊。写的是回忆,是流年;是童年,是亲情;是梦想,是诗;是从低处到高处的飞翔与蜕变,或者升华。然后,像河流,原路返回,一路向西,向西,倒流着,回到太阳落下的地方,一如回到太阳升起之处,回到生命的摇篮中。因为彼为初心,故永为花蕾。永不曾凋谢,只为一直含苞欲放,人心故永如“第一日”,而永新。
杨见的“第一日”,意象密集又而飘忽不定,意蕴始终似有所指,心有所向。从中,很容易读到形容枯槁的诗人心思。怪异意象组合之下,交织着冷峻、凄厉和无奈;然而,在惨绝心绪的起伏中隐现着生机和再造。在意念丛生的文字排列中,“我用爱拥抱过无数回第一日”和“沧海桑田里停不住的花开”,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在循环之际互为因果。诗让我们感到沧海桑田的“花开”,这一切生之能量要从“第一日”的“初心”中得来。只是,回到初心的路途却过于坎坷和浊碎了。
所以,“第一日”就这样留在了心里,留在了诗里。
起风了
丁薇>
起风了
起风了,第一丝凉意抵达人间。
一片落叶追随另一片而去,
再吹起一缕风时,冬天将代替秋跟我问好。
满地的绿草会被雪覆盖。
这人间的事物有什么不会被取代?
七月的荷花百媚娇羞
终究敌不过百日。
乌云顷刻吞没了太阳,
这是常有的事。
爱过的人呵,
如今是谁替我
守看在你的身边。
丁薇,女,90后,江西人。诗作散见于《人民文学》《诗选刊》《延河》等。
王自安>
起风了
整整一天没有风。我已经在悬空的地板上
走了许多个来回。悬空的身体好像一直在南方
我觉得自己出了点状况
身体空无一物,高高悬在城市
某个远古的朝代,就在我悬空的思想下面
那里有一座高台,有二百八十九级台阶
整整一天,我在逐渐升高的冥想中
把许多空白悬在枝繁叶茂的南方,那里的风摇晃着雨
我在许多经验过喑哑的隐忍里,仿佛站在透明的悬空的玻璃栈道上
两股站站,像芦草一样在人间摇晃
王自安,70后,宁夏人,诗作散见各报刊。
乐乐>
起风了
霸道的风
长驱直入
但母亲站成风口的盾
童年只有风景,没有凛冽
起风了
母亲最先掐灭父亲床头的灯盏
她踉跄地站着
风力越来越猛
身体越来越薄
那风啊
让母亲的牙齿发出笃笃的响声
风声,穿过母亲的关节
一口一口咬住我的骨骼
起风了
母亲一手搀着祖母
一手捂住远古的孟郊
我侧过身子
不让母亲看见我捧在手里的
泪水
乐乐,60后,杭州人,诗文散见于各报刊及各种选本。
禾爸 →
风吹起的,都是风景
风吹起落叶、花瓣,风吹动草木、衣衫,风吹走季节、故事,多么无奈,又多么美妙。多少诗人对风长叹,迎风高歌,或长笑不已,或泪洒衣襟。
王自安的风在他的心里。有一个著名的佛教故事,慧能在法性寺遇两僧争执风吹旗动之事,一僧说旗动,一僧说风动。慧能说:非旗动、风动,人心自动。空穴之所以来风,是因为它自身有空洞之处,不能踏实。诗人的内心也是,悬空的肉体和思想在人世间摇晃,风自然兴起,在身体内不停地刮着,在一道景色里刮出了不一般的景致。
风在动,它们跟着丁薇的诗句抵达了人间。风吹推动了时间,推动了世间万物,推动了人的变迁。回望之间,风景依旧在,但细细一看,似乎一切又皆已物是人非。但有几人又能轻易放下呢,于是诗人的追问又成为慨叹——“爱过的人呵,如今是谁替我/守看在你身边。”
“父母在,不远游。”远游了,父母仍然装在心里,成为永远的挂念,怎么都不能放下。乐乐在诗句里,想象或者复述父母的生活,努力把自己摁回到又一个现实。风从彼时吹到了现在,从这个地方吹向下一个地点。风在伤害,风也在强调,风更是在唤起,亲情用血脉远远联系着我们,被一阵风吹得越发疼痛,刻骨铭心。
风吹起的,都是风景。自身也好,情侣也好,亲人也好,都是尘间。风一吹,红尘滚滚,尘世的故事纷纷打开,姿态万千,生生不息,既让人激动不已,也令人无可奈何。
万物生
宫白云>
万物生
流水改了道,奔回丛林
叶子在回漩处有了重量,湿漉漉
怎样被激起?莹白的光,从何而来
在万物的消逝处,你已辨认
当水声嘎然,无边就是迷
淋漓正从半空凑近你。当黑已至深
剩下的是触及。触及深以度那长
冬天被搅拌,而每一丝冷都知道来自哪里
根,呆在不出声的地方。追问成了问题
追问高,追问企及。追问远,追问距离
全部都是回声,且不断回响
要求绝对的接引。把从未体验过的爱接过来
当你的、我的都决定你—我
所谓水,不过是氢和氧经过天空又回到大海
所谓春天,不过是腐叶经过土地又回到枝头
宫白云,女,70后,辽宁人。著有诗集、评论集多部。
霜扣儿>
万物生
愿望始于惊蛰。但并没有“砰”的一声
跳入心境的草木因这沉稳
而动了情。再看一眼
深雪里越走越远的黑与红
一送一生。那坎上的烟雾与沟里的疼痛
就此别过——千里之外我的月亮
随风化成你
若说前路,光泽正一点一滴漏出
遇到墙角的残枝,她学会点头
她的记忆软而暖的靠近,她在腰里复活
话至此处,粉色又近了一些
粉色里住着用月光唱歌的女子,她们一张口
冬青就绿了
不要忍住。残雪要顺畅地哭
她死过的土地翻开在向阳的山坡
花籽从雀鸟的梦里洒出来,就像半空的雨声
等着掉进故土。左一片右一片
我们在春风的沿上抱起来
唇印无边——能吻住的天空都不敢再空
霜扣儿,女,70后,黑龙江人,诗文散见各报刊及选本,著有诗集散文诗集多部。
香奴>
万物生
松针一根一根地落入雪里
橡树的种子一颗一颗地被搬进树洞
聒噪的青蛙与无声之蛇隔壁而眠
白茫茫的意境篡改了大地的原著
杏花白不肯让过桃花红
莺歌与燕舞一直利用蝉鸣相互诋毁
碧绿与金黄曾经两军交战,相持不下
而此刻,天地之间只剩空荡荡的舞台
纷杂之后,帷幕简单地低垂
谁还记得,那些个生旦净末丑
一部分哑口无言
一部分关闭了明眸善睐
就连站得高望得远的白桦,树梢上
也空无一物
西风歌唱,北风也歌唱
给万紫千红安魂也给碧波荡漾安魂
曾经的麦田无垠,雁去成行
这万物墨守的寂寥啊
谁点燃了那蓝得透明的炊烟,以白水蒸煮冬日的绝望
谁仍然夜夜唱出万物生,修得一颗琉璃心
沐风浴雪,戍卫一场春眠里,花落知道少?
香奴,女,天津人,诗文散见各报刊及选本。
宫白云 →
各得其所的万物情怀
万物生就其本质而言,是大自然万物的内部与春天之间生发的关系,而诗人的想象思维可以凌驾于这种关系之上。诗人们对一切存在的自然现象,都有可能生发本真之外的敏锐感觉与意识思维。常常会在当下现在的事物中,感觉或领受到其他层面的东西。霜扣儿与香奴的《万物生》都是如此的建构,霜扣儿的“万物生”的时间节点选择在万物复苏的“惊蛰”之时,而香奴的“万物生”的时间节点选择在万物凋蔽的冬雪之时,一个在愿望中无限地贴近生命的勃勃生机,在残雪消融后的向阳山坡,在半空的雨声,在春风的沿上,努力使生命中的每一个唇印都饱满充实;一个在满目苍凉中仍不失希望,向死而生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,而是融入了诗人评判生命的广义的主观寓意。她们诗中对“万物生”的认识,没有停留在可视、可感的层面浅尝辄止,她们一头扎进去的,显然还是内心领域的物事人非,这时候,她们的诗所触碰到的就不单单是一种“万物”情怀,而是关涉了超越于此之上的生命检视与精神寄托。至于笔者的《万物生》,批评家李数白是这么说的:“这首诗的隐秘气息令人遐想,引人入胜……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个多层级世界,并非仅仅存在于物理时间中,它还存在于心理时间、感觉或梦中。所以,在有些人的眼中,水是琉璃,在有些人的眼中,水是火焰,而在有些人的眼中水还是水,没有经过天空蒸气的升华,也没有经过大地冰冻的降格,就像桑叶还是桑叶一样。这正是世界或诗存在的魅力所在。”
时 间
印子君>
时间
我的时间,被我
密封在身体里
每天在脉管里循环
只有体检时
才被医生抽出来化验
这时,我的时间叫肝功
这时,我的时间叫血糖血脂
这时,我的时间叫球蛋白
这时,我的时间叫多胺酶
亲,我所有的时间
都是为你准备的
拒绝凝固,拒绝感染
当你需要的时候
我将把自己溶进点点滴滴的殷红
全部输送给你
这样,在你娇嫩的皮肤下
每时每刻都奔腾着
一个叫印子君的人
他已作为时间的驭手
在你周身巡逻
印子君,四川人。诗作散见于各报刊及选本。著有诗集多部。
尤 佳>
时间
没有人相信时间是有形状的
除了我
我已明显感觉到时间
因为麻雀的钭飞而改变了方向
时间的形状,是曲线
像我的血管,是不规则的包块
像我肝脏上的肿瘤
此刻,屋外切割金属的电锯
发出惨烈的吼叫,我下意识地
摸了摸自己的右上腹
像是抚摸梦想中的玩具
尤佳,60后,四川人,诗文散见于各报刊及选本,出版和主编诗集多部。
李龙炳>
时间
儿童骑着牛,在废铁中间接受教育
牛角顶着时代的软肋,儿童迅速成熟
在牙齿中武装着李白,使牙齿越来越白
下雨了,废铁在感冒,坦克也在发烧
牛在废铁中间,寻找可能的青草
太阳回到大海,海底也有牛的脚印
下雨了,我感到另一个地方下着刀
砍在词语上火花四溅,叮当作响
词语强硬地拒绝着生锈的嘴唇
牛在废铁中间划着一个又一个圆圈
骑牛的人,在青草丛中建立了家园
风吹草动,青草永远高于世界的火焰
当春天的鼻血,引领着一列又一列火车
把一头又一头牛运送到古老的梦中
骑牛的人数着火车的轮子,重回童年
李龙炳, 60后,四川人。著有诗集多部,四川十大青年诗人,中国十大农民诗人。
易杉 →
纵浪大化 谅然见霜雪
《时间》从内到外,诗人用实实在在的生命个体的物质形态去触摸时间虚无的存在,他对自我存在的空间化指认非常明确地展露了生命个体的生物性,也基本确立了诗人语言内敛、朝内的人生取向。从出生地到流放地,诗人有一种生命的漂泊感,所以他在诗歌中显露的精神诉求肯定的是自我放逐和自我救赎。从密封的生存困顿体验到奔腾的超越的自觉意识。《时间》基本上是诗人印子君人生轨迹和人生态度的隐喻。
“时间是有形状的”,尤佳的《时间》是对时间感受的诗歌。诗人尤佳虽然也对时间进行了物化的处理,但是诗歌语言的气场却是从感受出发,由外到内,呈现了诗人兼具道家的修身养性和儒家入世的人生格调。老子式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命形态,是诗人远离喧嚣的精神投影。为生命塑型同时探究时间的永恒成为尤佳这首诗歌的亮点。
如果说印子君试图去解读时间是什么的问题,那么尤佳开始由时间的现象论转向对时间本体的思考,到了李龙炳的抒写,李龙炳更注重时间的过程性考量,时间的空间化、事件化成为他对时间思考的着力点。如果说前面两首诗歌偏重于主观的情感体验和表达,那么李龙炳关于时间的言说是偏重于叙述的。前两首诗歌立足于生命的静态关照,后一首诗歌偏重于时间的动态描述。可以这样说,诗人李龙炳的时间就是语言,隐含了神灵的时间和道德的时间。
转 移
湖北青蛙>
转移
——游五峰书院记
我们从圆周村转道去五峰
秋雨一路跟随
那年它们紧跟着浙江国民政府财政部
避日寇于此——即便是淅沥春雨
贵如钱,也令人惊惧。
书院里,饱学之士离开书案
被挂在墙上:理学,心学的衣冠
被消失的弟子承传。游客将以手机摄影的方式
构思高至天外的照片:其间崖壁如唇
细瀑如线,树叶们保存着思想者寂寞的声音。
是其时也,人群短暂聚集。脸,手,头发
如此之近,就像读过的诗书,说过话
在耳朵,也在身心间转递
我们将在多久之后,忘记彼此的容颜
还记得那些字句?
风在树林里,秋山在岁月中
又一次旅行快要结束了——
谁将从沉睡者颈下抽走手臂,谁三年官满
却归来,谁会占有不求胜利的心……
如此多离散的文字,诗被拯救出来。
湖北青蛙,湖北人。作品散见于各报刊及入选各类选本。
杨章池>
转移
笑容固定下来之后,疼痛从她身上
转移到亲人们心里,疼一阵后就转移到春风中
兼职的道士一边唱经一边刷微信
他刚把摩的转移给后半夜的司机
孝子在 “站静”队伍和麻将桌间
自动转移,哭一会儿再笑一会儿
三月,前辈们一个个排着队死
屏障越来越薄,方向不断转移
现在已经转移不动:我就是那个
传话的人,知道答案却忘了问题
杨章池,70后,湖北人。诗文散见各报刊及入选各类选本。著有诗集多部。
赵卫峰>
转移
那美滋滋的雨滴动身,可谓扑腾
随时,随地,滴达滴达的,新鲜如小孩
对于乐意的世界,它有湿润的选择权
那爽歪歪的雨滴代表闲不住的小心灵
随风潜入夜,润物更润,沃土坦然
那红扑扑的目的让谁怡然
那晶晶亮的雨滴含着梦
不,它就是梦,它要和半坡自在的昙树
一起含羞,一起坦露
如果你反复钻进昨日。昨日就是含羞
如果你重新进入现在
现在为何不再坦露
为何不像那自然雨滴,无忧无喜
无论故事与事故,都美滋滋的
滴达滴达的
赵卫峰:白族,70后,贵州人,著有诗集、评论集多部。
杨章池 →
三种“转移” 明辨物我
“转移”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,几乎有无穷的闪转腾挪空间。赵卫峰的旷达明朗、湖北青蛙的闲适率性、杨章池的深沉反讽构成多声部的合唱,他们都在试图辨析“我”与万物的关系,试图在纷繁的多维世界中找准自我的坐标。
赵卫峰托物转移。在他笔下,新鲜雨滴选择以“润物”,为世界提供滋养。“它就是梦”,说明这滋养事关心灵。“昨日就是含羞”,而现在不同,这样的分野发生在诗人进入中年的时刻:秋日天空,寥阔无际,他对一切宠辱不惊、坦然接受。“如果你匆匆进入现在,现在为何不再坦露”的反问也说明,诗人离理想的“打开”状态还有距离,鼓励仍然必要。
湖北青蛙托景转移。在记游诗中,他在撮合景物与历史的融通:从秋雨说到春雨;以观游者视线导引,将作为景点标志的古代学人与此在进行勾连。一次游历乃至一生岁月,谁又不是一边铭记一边忘却呢?“风在树林里,秋山在岁月中”,又是时间与空间的转换,或者是,时间与空间时刻在作用于人。
杨章池托事转移。亲人亡故后的丧事办理中,有“击鼓传花”式的错位:痛由逝者传递给亲属继而扩散在春风中;作为阴阳两岸使者的道士有俗世肩负他的业务,唱经时也刷微信;孝子们的痛是真实的,轮流“站静后”打麻将也是真实的。“屏障越来越薄”,我们都在向生命的尽头飞奔但密码无法开启;“知道答案却忘了问题”,我们隐约感知各自的源头但终于忘了曾经怎样出发。
▼
↓